中醫師必學肌動學?三大理由告訴你


編輯:詹雅雲 /   資料來源、醫療顧問:王凱平醫師

隨著現代醫療的快速發展,中醫師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會。在傳統中醫理論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如肌動學,已成為臨床突破的關鍵。肌動學不僅在運動醫學中發揮重要作用,更能幫助中醫師提升診療判斷及跨專業溝通能力,深化中醫理論的應用與傳承。

本文將探討中醫師缺乏肌肉動力學教育的三大劣勢,並說明肌動學如何協助診療邏輯、技術傳承及跨領域合作。

加強邏輯論述:超越傳統論述的必要

傳統中醫強調整體觀和遠端治療,常在病痛位置之外進行處置。然而,若缺乏肌肉動力學基礎,則容易在臨床診斷和處置過程中失去邏輯性。

以嚴重的腳踝扭傷為例,中醫常因為整體醫學的觀念,常訴求由遠端開始治療,往往一動手即採取上病下取、左病右取的處置。雖然常有奇效,然而如果沒有接受過完善肌肉動力學教育,產生療效後卻時常無法具體告知患者療效如何產生。

至於一位受過完善肌肉動力學教育的中醫師,則可能會這樣分析:腳踝過度內翻(Inversion)後,除了局部韌帶撕裂傷外,小腿可能有腓骨長肌強力的離心收縮而造成肌肉拉傷,並影響腓骨活動。膝關節可能因過度內翻(Varus)造成內側結構損傷。更上方區域可能伴隨髖內轉(Internal Rotation)、骨盆上提(Hiking)或前傾,影響相關肌肉,甚至對側結構。

這種邏輯性的分析,對患者而言可能比單純依據傳統理論反射性地直取腰髖,更具說服力。

降低傳承障礙:以統一知識框架促進精準學習

醫學的傳承需要系統性的教學及精準的指導,而語言隔閡常常成為其中的障礙。中醫的術語和技術描述較少標準化,這讓年輕中醫師在學習過程中容易依賴意會,難以精確掌握。舉例來說,在肩胛骨的「退胛骨」操作上,年輕醫師可能因缺乏肌動學基礎而難以具體理解這一概念的意涵。但若使用「肩胛骨後縮」(Retraction)與「後傾」(Posterior Tilting)等標準術語來說明,學習者不僅更易掌握這一動作,還能將其靈活應用於不同的臨床情境中。

肌肉動力學教育能夠為中醫師提供統一的知識框架,使技術傳承更為精準,幫助年輕中醫師在學習過程中明確操作邏輯,構建完整的臨床應用思維。同時,這種標準化的語言也提升了中醫師之間的專業溝通,使中醫技術更容易被精確地傳承和複製。因此,反覆學習這些技術能鞏固中醫師的核心技能,促進中醫技術的長遠傳承。

強化跨界溝通:奠定跨領域團隊合作的基礎

現代醫療強調跨專業合作,而有效的合作仰賴共通語言與相似的知識基礎。

在多專業的運動醫學團隊中,具備肌動學知識的中醫師可以更有效地參與跨專業的討論與轉介,並在共通語言的基礎上實現中西醫的有效結合,提供全面的治療服務。反之,若中醫師缺乏肌動學基礎,則可能因用語差異而產生溝通障礙,限制整體治療效果。

舉例來說,某中醫師使用位於髂腰肌的「五樞穴」處置患者慢性腰痛時,目的可能是舒緩髂腰肌的緊繃,進而緩解患者不適。此時,如果需要物理治療師共同介入,與其告知「穴位或經絡」,改為告知「放鬆髂腰肌以改善髖屈曲」的肌動學邏輯,可能更有利於其他專業人員承接後續治療,共同加強療效,提升團隊成效。

這樣的溝通挑戰在跨領域合作中並不少見,因此,具備肌肉動力學知識的中醫師可以更靈活地應對跨專業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中西醫結合療法的創新發展,進一步強化中醫在現代醫療中的角色和影響力。

結論

總結來說,肌肉動力學教育對中醫師而言,不僅是提升技術的選擇,更是應對現代醫療需求的必要手段。學習或複習肌動學知識,能幫助中醫師加強診療邏輯、促進技術傳承,並增強跨專業協作的能力,從而為病患提供更精準、有效的診療服務。中醫作為現代醫療中的重要一環,在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基礎上進行創新,將不僅有助於中醫自身的發展,也能在跨專業合作中發揮更大的價值。

張貼留言

0 留言